外滩12号免费开放之后:“打开”外滩,需要精细管理

外滩12号免费开放之后:“打开”外滩,需要精细管理

hyde225 2025-07-12 装修奥秘 2 次浏览 0个评论

许多人在上海的留影,是从外滩开始的。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这个昔日的远东华尔街,如何活化、利用其历史文化遗产,让“万国建筑群”不仅在打卡照中屹立,更从可望、可赏进阶为可游、可行?

近日,外滩12号(浦发银行)免费开放引起了多家媒体报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滩建筑群”27栋大楼之一,这座外滩最昂贵的建筑如何在确保自身运营的同时提供高水平的文化供给?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经过实地调研和采访,发现外滩12号正在探索一条历史建筑的“有限开放”之路,即考虑建筑文物保护和金融安全等综合因素,利用午休时间,将建筑中最有特色的几处空间开放给公众。

外滩12号(浦发银行)。视觉中国 资料图

“打开”外滩最昂贵的建筑

外滩第一立面共有24栋建筑,其中占地最多(占据了10至12号三个门牌)、立面最宽、体量最大的就是外滩12号,处于毋庸置疑的C位。

1923年,它是汇丰银行大楼,造价1000万银元,占当时所有外滩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1955年起,它成为上海市政府办公地,更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1990年代,为增强上海市经济中心地位,上海市政府决定恢复外滩金融街的属性,外滩大楼“筑巢引凤”的置换工程由此开始,浦发银行总行本部及上海第一营业部迁入。

由于建筑底层是营业部,可以说从浦发银行迁入起,该大楼就并非完全封闭的状态。公众可以进入办理各项金融业务,同时也参与国企开放日活动,安排银行各地重要客户团体预约。研究员在八角厅看到了一位举着相机拍摄穹顶马赛克壁画的上海爷叔,他表示,其实大楼(营业厅部分)一直可以进入,但在“官宣”开放之前,进来参观要假装办理业务,更不好意思拿出相机到处拍。

  外籍参观者在八角厅欣赏穹顶壁画。鲁怡 摄

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认真落实关于“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相关要求,浦发银行总行专门部署,面向公众开放浦发银行总部大楼的方案。据了解,综合考虑建筑文物保护和金融安全等因素,此次开放总部大楼的底楼大堂区域,通过线上实名预约(“浦发银行”、“遇见浦发”微信公众号,以及浦发银行手机银行APP和“浦大喜奔”APP等渠道),每天开放两场(分别为11:30和12:00时段),每场半小时,每场30个名额。

尽管只有半小时体验时间,但行程可谓非常“丰盛”:八角厅穹顶的33幅马赛克壁画;通体实心,没有任何接缝的意大利大理石圆柱(据法国卢浮宫艺术总监透露,目前全世界仅有6根完整大理石石柱,2根在卢浮宫,4根在外滩12号);曾举办过很多重要典礼的剪刀楼梯。

研究员在八角厅南侧大厅看到了“建筑可阅读、艺术可感知、金融可共鸣”的一排展板,详细介绍了这座大楼的亮点,如被称作“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无可超越的商业建筑”。这些物料都是在今年4月预约程序上线、向公众免费开放后根据反馈一步步优化的。为了提升参观体验,浦发银行特地采购了饮料机、制作了大楼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免费提供给预约参观者。

为提升参观体验,八角厅南侧增设关于外滩12号的亮点介绍。鲁怡 摄

关于开放后额外增加的支出和面对的压力,研究员了解到,主要是管理和人力成本。目前由总行办公室工作人员参与活动管理,安排物业安保、保洁和会务讲解人员服务保障。从6月份开始,银行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承担一批次讲解服务,会务讲解人员补缺并承担第二批次讲解。面对预约活动爆满以及文物保护、大堂秩序维护的压力,最令人担心的还是一些不可逆的损失,比如八角厅地面、8个门廊下16块意大利玻璃、穹顶下的大理石圆柱,会存在不小心破坏的风险。

黄浦区城市更新相关部门对于外滩12号的开放也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比如,预约人员需要在福州路入口排队,城管部门对该路段的电瓶车停放也做了进一步精细化治理,保证参观体验。

历史建筑公共性提升 赋能与挑战并存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曾多次呼吁,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人们才会喜欢它、热爱它;人们热爱它,才会保护它,它才能更有尊严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才能惠及人民大众的生活。在他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逐年扩大开放面积,开放面积从2002年仅有的30%拓展至80%。

提升历史建筑的公共性,是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的路径之一,在全球城市更新中已有诸多实践。威尼斯旧行政官邸大楼(Procuratie Vecchie)是建成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建筑,坐落在被誉为“欧洲最美客厅”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北侧。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历时5年完成该建筑的改造,内容包括恢复一楼和二楼的内部装修,增加新的垂直交通,以及改造三楼让公众进入展览空间、工作空间、活动空间和礼堂。2022年,旧行政官邸大楼焕新归来,原本封闭的空间是500年来的首次开放,短短几个小时就收到了2000次预约,该建筑成为圣马可广场的一个观景台,通过一个点,激活了整个区域。

当历史建筑通过各种形式的开放实现公共性提升,不仅可以实现空间重塑,并且能够助力文化传承甚至创造经济收益,从静态叙事到活态叙事,从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引擎。

在外滩12号提供的导览解说中,“植入”了多项关于浦发银行的信息,如:“由海派书法大家胡问遂题写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牌匾”、“《证券法》颁布后,规范上市的首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行业率先推芯片、实行客户经理制、引进境外投资者”等。许多人刷到了如“外滩C位大楼”、“外滩最昂贵的建筑”的小视频,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品牌传播。除了提升品牌形象,讲解员在导览最后会安排浦发银行对公众的金融服务,引导参观者辨别假钞、识别电诈,同时根据参观者需求提供业务服务,推动形成业务转化,有望形成“开放‎‎‎→增收→反哺保护”的闭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宗灏多年来关注外滩的公共性,在《上海外滩——东亚最负盛名的国际公共空间》一文中,他指出,外滩从它形成之初就已经具有了国际化的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内涵。

“原来就出入自由的,只是一般人等或觉得会受阻拦,不敢贸然入内。如今通过官宣开放,尤其对旅游者来说是好事。”钱宗灏表示,对于有限开放,参观者完全能够理解。关于因开放而可能引发的游客与客户之间的矛盾以及文保方面的风险,他建议可以借鉴国际案例的措施,比如卢浮宫里有些房间的宫廷陈设与参观者之间做了软性隔离,大英博物馆也有软性隔离。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城市更新院院长邹勋曾主持外滩12号华人厅的修缮,他对“有限开放”表示赞同,作为金融机构的营业点,会涉及安全、隐私、内部管理等一系列挑战,有限开放、有序管理更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初衷。从全球案例来看,最具有开放性的建筑一般是教堂、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通常也要进行预约,防止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和损伤,也防止人流拥挤带来的安全风险。

1995年上海市政府迁出大楼,浦发银行进驻前拨出巨款,按照修缮如故的原则将建筑修复。为慎重起见,银行方面请来了法国罗浮宫总建筑师纪尼科、英国温莎堡修复专家唐纳德·英索尔等人,对这座建筑进行“会诊”,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章明主持修缮工作,在多方努力之下,被岁月掩盖在涂料中的世纪壁画重现于世人面前。章明还主持了外滩1号、外滩15号、外滩23号等历史地标的修缮,她告诉研究员,世界各国大城市的新建筑都是差不多的,各有特色的是那些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老建筑。

研究员发现,步入大楼,许多参观者都自动“切换”成高举手机、抬头仰望的姿势,章明带领工人用小凿子一点点恢复原状的穹顶壁画,在社交平台被冠以“绝美”、“震撼”等形容。外滩12号拥有众多精彩细节,邹勋建议设立专门的开放日,比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放华人厅等更多空间,管理者需要规划好参观与办理业务的两条动线,确保内部功能正常开展。据悉,今年6月14-15日,浦发银行已配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安排4场专场预约参观活动。

步入大楼,许多参观者都自动“切换”成高举手机、抬头仰望的姿势。鲁怡 摄

建筑是用来使用的,而非仅仅服务于观光。邹勋认为,无论是作为金融机构还是零售、餐饮等业态使用,都体现了外滩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外滩是上海步入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它的市政配套要素具备在当代继续使用的条件,因此理应作为一个活着的街区永续生长。

打开外滩,让公共会客厅变得更“公共”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在1991年领衔制订了《外滩保护规划》,他并不赞成束之高阁式的保护。阮仪三告诉研究员,马克思故居里面是住人的,灯亮了就可以进去看看,莎士比亚故居同样如此。

历史建筑如何发挥其作为公共文化遗产的作用,如何在被作为办公、商业、居住空间的同时向公众敞开怀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前院长李振宇在《共享建筑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全民共享、让渡共享、群共享”,希望建筑要为更多的人服务。

“因为城市空间是大众的,城市建筑要为城市服务,要为更多的人服务,要为大众中的各种小众服务。因此就要关心各方对城市空间的诉求,不仅为所有者,还要为日常使用者和偶尔的过客考虑,由此产生城市的多元和丰富,让生活更加美好。”李振宇认为,外滩12号“有限开放”是让渡共享的典型案例。

让渡共享能为城市和建筑的拥有者、使用者带来什么?第一,能拓展建筑自身的空间功能,带来更多的客流,创造更多的业务可能性;第二,让建筑和空间为大众所熟知,形成无形资产和广告效应;第三,体现社会文化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李振宇指出,让渡共享也对管理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化管理、增加管理开支、承担安全责任、建构共享伦理。

外滩是作家笔下“天生的炫耀之地”,百年前资本大鳄们筑就的一座座煌煌巨厦,从体量到风格,其实并不亲人。基于此,外滩在近年来的更新中正在重塑人的体验,在2010年世博会前夕完成的外滩地区综合改造工程,将外滩由以车为主的空间提升为以人为主的空间,被学者们称作“公共客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曾参与外滩源、徐家汇源、武康路、北外滩等城市更新项目的前期研讨,他告诉研究员,以港兴市的上海天生具有公共性,上海的城市更新应延续公共性,实现“可阅读,可漫步,可参与,可互动”。

“即便贵如白金汉宫也有固定的开放日。故宫(紫禁城)在一百年前就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外滩为什么不呢?它应该是上海的客厅,是接待世界游客的地方。其独一无二的景观是最主要的,但深入体验也很重要,这就寄希望于建筑的内部开放。”钱宗灏告诉研究员,鉴于历史上外滩建筑的商务属性,在接下来的更新中,除了让出精华部分向公众开放之外,有些场所如会议厅可在修复后出租给商业公司召开新品发布会、董事局年会、表彰会等;一些原来用做大班公寓套间的地方(往往在建筑顶部),因设备完善、风格复古、视野良好,尽可恢复原用途,用来接待高端商务人士入住。

繁华竞逐的外滩,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风貌区,若只步入一座建筑,仅可窥豹一斑。外滩公共属性的提升,有赖于更多大楼的“开放”,以开放的建筑连缀为开放的街区,甚至形成“CityWalk”主题线路。

“中国银行大楼也可以自由出入,跟外滩12号一样处理就行。位于1号的亚细亚大楼的底层大门敞开,里面是一家艺术书店,但一般人兴趣不大,大楼底层的室内装饰乏善可陈,在顶部两层原来做公寓的柚木装修才叫到位。”钱宗灏指出,外滩一线建筑如果要全部开放,每家最好设计一条参观路线,让参观者有序地观看它们的精华,就像德国新天鹅城堡一样,其中部分的楼层、房间,路德维希家族仍在使用。 

1996年11月20日,包括原外滩12号在内的27栋大楼以“上海外滩建筑群”之名,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平饭店(原沙逊大楼)售价298元的(携程旅行平台显示,原价为367元)“和平饭店博物馆繁花传奇·花影之旅”成人票在去年一度引起媒体热议。研究员了解到,除该套餐以外,和平饭店还向住店客人、用餐客人提供导览服务,但并不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外,与外滩12号毗邻的海关大楼已于去年启动更新,根据目前规划,该大楼设有博物馆、美术馆等空间,将进一步提升外滩“公共客厅”的公共性。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

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外滩12号免费开放之后:“打开”外滩,需要精细管理》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